首页
首页 > 艺坛动态

河洛行——著名书法教育家周志伟调研笔记

 

河洛行

 

——文化学者、书法教育家 周志伟

历代风云人物,无论叱咤疆场,还是权倾朝野,或名流青史,或遗臭万年,任由后人评说。穿过历史的烟云,拨开乱世的迷障,无论对错好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皆为人中龙凤。走近他们,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调研之——千唐志斋

青青五月,访问千唐志斋,走近风云人物张钫。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

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钫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

穿过绿幽幽的柳荫道,推开厚重的大门,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私家园林便展现在面前。那墓志石刻,依稀可辨当年文人儒将之气度;那青砖灰瓦,更呈现着昔日的端庄文雅。这就是被誉为豫西名园的张家花园--蛰庐。匾额“蛰庐”是康有为题写。千唐志斋就是花园的一部分。1936年花园的主人张钫在园中辟地建斋,将收集而来的墓志镶嵌于此,章太炎题额"千唐志斋"。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凄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小小的石刻,展示在这里。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和尚道士,百姓杂家,无所不包。曾经的指点过江山,摇笔生珠,沙场拼杀,阿弥陀佛,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这里成了他们最终的归宿。

这里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也许张钫先生在收藏这些墓志铭,建造“千唐志斋”的时候,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但却给世人留下了承载着自初唐武德贞观年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间280余年大唐的厚重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彰显了唐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穿越千余年的时光隧道,再现于我们面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正如“蛰庐”中百年石屋正面的八个大字——“谁非过客,花是主人”。轻轻一诵,回头再看那满壁剑气与淡淡芬芳,那满壁志石与花木虫影,你会突然领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淡然、安详,处"听香读画之室”,荣辱成败皆成浮云,自生馨香,流芳于世。

调研之——刘振华庄园

踏进刘振华庄园,依稀可见当年的煊赫、奢华,随着举家逃离,只留下空荡荡的庄园,那静立的高楼,年久的石壁似乎在诉说着刘家的过往。

这个位于河南巩义市黄河和洛河交汇处神都山南侧的庄园,在当年神北这个小乡村里显得格外显眼,其坐北朝南,依神都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为三层,有6个院落,石砌窑洞30孔,楼房 210间,平房30间,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前为花园,后为主宅区,两侧设寨门。整体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住宅区前是私家花园,花园中有幢楼房,当地人称“仿重庆大楼”,这是刘镇华仿“陪都”重庆的一幢楼房建造的。历经风雨飘摇,岁月沧桑,如此建筑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其建筑风格,结构设计和残存的装潢,都可见当年的堂皇,至今仍不愧为建筑中的精品。

刘镇华庄园在建筑上富有特点,且规模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对研究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巩义市目前仅存的7处完整的民国庄园之一。

刘镇华也所算得上是一位乱世才子,早年曾参加同盟会,进行反清活动,后任镇嵩军司令,民国时期任陕西、安徽两省督军和省政府主席, 兼任豫、鄂、皖边 区“剿匪”总司令,其弟刘茂恩曾任国民革命军十一集团军司令、河南省主席等职。故有“一门双督军,兄弟两主席”之说。只可惜品行间多是见风使舵、投机逢迎、反复无常、心狠手毒,他先后投靠过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等人,最后则死心塌地依附蒋介石,1949年,刘氏兄弟及其家人等随国民党残部败逃台湾,终沦为了人民的罪人,1952年病故于台。

刘氏兄弟已作古,唯余豪宅空悠悠,楼主一去不复返,警于后世多论谈。

光阴荏苒,时移势移,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前尘往事都留给了历史,观此二将,同由胡子到军阀,张钫尚文明理,起义顺民入政协,振华行武杀戮,暴敛失智未还乡,真乃:

时逢乱世误两将,

阀斗争霸民遭殃。

尚文乐得议会坐,

行武迷智寂异乡。

——《巩义市河洛镇调研有感》(一)

海报